2025年7月11日下午2时30分,av影片
“千年文脉绵延不绝”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河南省博物院,穿梭历史长廊,探寻文物背后故事,传承中原文化脉络。

图一团队成员在博物院内合影

图二团队成员拍摄的博物院内的雕塑
编钟作为古代礼乐重器,盛行于商周至秦汉,是身份与礼仪的象征。其音阶精准、音色悠扬,曾在祭祀、宴飨等场合奏鸣,传递庄严秩序。此次展出,为观众揭开古礼乐文明面纱,现场不少参观者驻足细品,感受跨越千年的艺术震撼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,编钟不仅是乐器,更是历史“活化石”,其铸造工艺反映古代科技水平,铭文记载可补史证。在青铜锈蚀的纹理间,读懂古人对天地、对礼仪、对艺术的深刻思索,成为传承文化基因、激活历史记忆的生动课堂。

图三团队成员拍摄的博物院内编钟照片

图四团队成员与编钟合影
这些杯盏曾盛过香茗、斟过美酒。圆润敞口杯如满月流辉,八角形杯似玲珑玉塔,方形杯则带着几分规整古雅。内壁那抹温润蓝绿,像把春日湖水藏进器物,部分杯身彩绘更是“神来之笔”:或绘花鸟,花瓣轻颤、鸟羽灵动,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啼鸣;或描人物,衣袂飘飘似要走出杯盏,把古时风雅“活”在眼前。

图五团队成员拍摄的博物院内粉彩什锦杯
有的成员结合提前查阅的资料,分享贾湖骨笛的古老乐音:八千多年前,先民们用丹顶鹤尺骨制成骨笛,吹出的旋律穿越岁月,见证中华音乐文明的起源;还有成员讲述云纹铜禁的失蜡法智慧,2500多年前的古人,已掌握如此先进的铸造工艺,让现代人大开眼界。在交流互动里,大家对中原历史的认知不断深化,思维的火花在文物前碰撞。

图六团队成员与唐三彩合影
从远古时期的简单石器,到明清的精致瓷器,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,中原地区从蒙昧走向繁荣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。团队成员触摸着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,体会到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的奋斗与创造。
此次实践,团队以河南省博物院为窗口,挖掘中原历史故事,传承文化基因。成员们表示,文物是历史的活态载体,承载着中原大地的记忆与精神。未来,将把这份对历史文化的热忱传递出去,让更多人了解中原文脉的独特魅力,让古老历史在新时代焕发光彩,让中原文化的根脉,在年青一代的传承中愈发坚实。
(撰稿人:av影片
“千年文脉绵延不绝”文化实践团队 审稿人:苑巧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