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,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,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”。为响应总书记的号召,深耕传统文化沃土,增强青年文化自信与担当,av影片
“商都探源青年团”实践团队走进郑州市博物馆,在文物的斑驳纹路中,触摸商都跳动的千年脉搏,感受中原文明的深厚底蕴,为后续讲好中国故事积累文化养分。
图1 团队成员在郑州博物馆前合影
活动伊始,队员们怀着对文明根脉的敬畏与好奇,走进郑州市博物馆 “大河文明” 专题展厅。展厅内,仰韶彩陶的斑斓纹路、龙山黑陶的古朴质感与裴李岗文化的磨制石器静静陈列,瞬间将众人拉回黄河流域文明勃兴的远古时代。大家沿着展线缓缓前行,目光时而停留在描绘黄河流域先民劳作的场景复原图上,探寻黄河作为 “母亲河” 孕育早期文明的轨迹;时而驻足于刻有古 “豫” 字的甲骨复制品前,在讲解员的指引下,追溯这个承载着河南地域记忆的文字从 “象居之域” 的本义到成为中原代称的演变密码。
图2 队员学习“豫”字的演变
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脉,以黄河流域为核心,孕育了从仰韶彩陶、龙山黑陶到商周青铜的物质瑰宝,诞生了甲骨文、“豫” 字演变等文字智慧,凝结了 “天人合一” 的生态观与 “自强不息” 的民族精神,是物质创造与精神传承的总和。
图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明的讲话
从一万年前李家沟文化,再到八千年前的贾湖文化,再依次经过磁山文化、裴李岗文化、后岗一期文化、大河村文化、中原龙山文化一直到二里头文化,中原文化发展序列不仅完整,而且连续不断。
展厅中央的黄河文化遗址地图前,灯光下,裴李岗遗址星点、仰韶彩陶纹样、龙山黑陶遗址连片标记清晰可见。团队宣传专员化身临时讲解员,指尖落向豫地标记:“八千年前裴李岗,石磨盘叩响农耕序章;仰韶彩陶漫染大河村太阳纹,是先民对天地的诗画;龙山黑陶映着西山古城墙,见证文明向‘豫’地凝结。” 讲解随指尖游走,队友与游客屏息聆听,地图星点化作黄河文明涌流的脉络。
图4 宣传专员担任讲解员为队员和游客讲解
踏入创世王朝展厅,冷调射灯将青铜器的绿锈晕成流金。成员们围住饕餮纹鼎,指腹贴向展柜 —— 锈斑如凝固的河浪,兽面纹在斑驳里仍呲着商代的威严。暗场幕布骤亮 —— 青铜器在虚拟土层中次第显影,绿锈与夯土纹理间,郑州商城轮廓悄然浮现。
转身撞见互动区:青铜方鼎工艺屏前,指尖滑过 “范铸分层” 动画,商代浇铸步骤如拼图展开;制陶模拟屏上,虚拟泥坯歪成 “S” 形,却让仰韶彩陶火候秘密在扭捏里 “活” 了。 锈色光影与触控闪光间,商都骨血,在古今交互里愈发鲜活。

图5 队员学习青铜器和陶器的制作工艺
步入百年史话展厅,立体城图上,商都夯土轮廓与陇海、京汉铁路线悄然交叠。队员们比对沙盘里铁路与商都遗址坐标 —— 锈色铁轨竟擦着三千年前的城垣延伸,“原来‘铁路拉来’的枢纽,早踩着商代城脉生长!”
转身撞见 “卢汉铁路选址” 展板,泛黄河铁桥照片里,钢梁映着民国天光。玻璃展柜的老时刻表边缘卷翘,却将 “郑州” 二字,同远处大河文明展厅的彩陶纹路,在时空褶皱里轻轻系成同心结。
图6 队员学习郑州的铁路起源
沉郁光线漫过 “郑州战役”“抗战胜利” 的展墙。队员们围拢展柜 —— 泛黄报纸上 “郑州解放” 的油墨洇着旧年潮气,1948 年的报角卷成时光褶皱;磨损的党章封皮,隐现地下工作者的掌心温度;抗美援朝搪瓷杯红漆虽褪,“保家卫国” 仍灼灼发亮。有人指尖悬在玻璃上,似触到炮火与炊烟的交界:从商代夯土到红色征程郑州的脉搏,始终在抗争里跳得滚烫。
图7队员学习郑州的解放史
图8 郑州的报纸
驻足国家领导人视察郑州的照片墙前,黄河生态治理的笑意、中欧班列的钢梁、科创展厅的光带,悄然与商代夯土、铁路锈轨、红色勋章共振。队员们望着照片里握住麦穗的手,恍然明白:从大河文明叩问天地的勇气,到铁路枢纽连通南北的底气,再到红色血脉里改天换地的志气,郑州的沧桑巨变,正是在党的领导下,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生动写照。国家的目光,正让这座城把三千年文明基因,淬炼成 “黄河流域中心” 的时代锋芒 —— 就像商代铜鼎的兽面纹,换了种模样守护新生。
图9 队员观看国家领导人视察郑州的照片墙
当队员们步出承载着三千年文明的博物馆殿堂,眼前豁然开朗这一刻——摩天楼群在夕阳下熠熠生辉,车水马龙的街道井然有序,绿树成荫的公园里传来孩童的欢笑,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使命感在队员们心中交织。此次郑州博物馆之行不仅让“商都探源青年团”的成员们触摸到了中原文明的根脉,更让他们懂得:商都文明的探源与传承,不仅是为了回望辉煌的过去,更是要将博物馆里汲取的文化养分,转化为投身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志气、骨气与底气,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,在商都这片沃土上,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。
(撰稿人:商都探源青年团队 审稿人:苑巧翔)